第(2/3)页 沈愈微微点头,接着又问道:“要是方便的话,能不能详细讲一下它的来历?” 态度谦逊而诚恳,让人难以拒绝。 汪老微微一笑,似乎很乐意分享这段经历,“这有什么不方便的,说起来得到这尊宣炉还真是算个机缘。我是在一次前往国外考察生意的途中偶然发现它的。 “那是在美利坚一个小镇,我清晨吃完早点外出散步时,不经意间在一片翠绿的竹林旁,发现了一座隐匿其中的小道观。 “白墙绿瓦,飞檐翘角,这种鲜明的建筑风格,无疑是咱们华夏文化在异国土地上的独特呈现。 “更为特别的是,这竟是一座私人道观。” 此话一出,除了沈愈外,不管是顾正岩亦或是裴玉琴都微微一怔,脸上露出些许惊讶之色。 顾正岩不禁微微蹙眉,满脸疑惑地说道:“老汪,你莫不是糊涂了吧?国外存在道观之事,我自然是知晓一二的。 “美利坚、英吉利、倭国、星加坡、大马、越国、澳洲、纽西兰、墨西哥等等诸多地方,确实都有不少的道观星罗棋布于其间。 “然而,这私人道观的说法,却着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又是如何形成的呢?” 汪老嘿嘿一笑,脸上的得意之色更甚,略带调侃地说道:“姓顾的,这便是你孤陋寡闻之处了。国外有不少道观确实皆为私人所开办。 “并且这些道观的开销大多依赖开办者的积蓄, “这个叫作‘纯元观’的道观也是一样。 “相比国内那些规模宏大、历史悠久的道观,这个道观真的很小,仅仅只有两进宅院。 “前院三间正房被巧妙地拼凑成了一间主殿,用来供奉三清,后院是道士们居住的地方。 “不大归不大,但是其历史却颇为悠久,竟是上世纪20年代建造的。遥想那个时候,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,能够建立起这样一座传承华夏文化血脉的道观,其间必定是历经了诸多艰辛与不易。 第(2/3)页